作者丨崔力文
責編丨楊? ?晶
(相關資料圖)
編輯丨別? ?致
僅剩1天,2022就將過去。
雖然今年的中國車市遭遇了諸多挑戰與變數,但新能源板塊迎來井噴式的向好已然成為毫無爭議的事實。
作為最有說服力的論據,從乘聯會發布的終端成績單來看,11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72.8萬輛,同比增長70.2%,環比增7.9%;1-11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574.2萬輛,同比增長104.6%。
11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59.8萬輛,同比增長58.2%,環比增7.8%;1-11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503.0萬輛,同比增長100.1%。
與此同時,11月新能源車廠商批發滲透率達到35.9%,較2021年11月19.9%的滲透率提升16個百分點。其中,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51.9%。
11月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達到36.3%,較2021年11月20.8%的滲透率提升15個百分點。其中,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56.5%。
毫無疑問,一場徹徹底底的驟變正在發生。
而按照目前的趨勢,2022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與滲透率分別突破650萬輛與35%,幾乎已是板上釘釘。
更加令人感到興奮的是,據乘聯會官方的預測,2023中國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或將達到840萬輛,增幅繼續高達30%。
換言之,誘人的“蛋糕”還在不斷變大,競爭也在變得愈發白熱化。冥冥中,一場多維度的“戰爭”儼然將要拉開序幕。
而今天文章接下來想要討論的,在很多人甚至主機廠眼中可能并沒產品本身的強與弱重要,但在我看來卻持完全相反的觀點。
那便是——補能體驗。
1
“鴻溝”已經形成
實際上,還有大約20天的時間,就將是中國農歷春節。
與往年不同的是,出于種種原因,突發奇想打算借著假期,挑戰一下自上海出發,駕車2000公里,返回家鄉蘭州。
當然,為了旅程更為有趣,更加充滿變數,主角被提前框定為必須是輛電動車。最終,再三思索之下,還是從備選名單中,敲定了蔚來ET7。
至于理由非常簡單,這家新勢力造車所謂“五橫三縱”的高速換電網絡基本打通了。因此,可以保證在歸途中,基本相隔每300公里的高速服務區,就能進行一次專屬補能。
預計只要不出現太大意外,體驗不會比傳統燃油車差多少。
由此不禁想起理想汽車CEO李想,許久前說過的一段話:“隨著電動車的保有量增加,公共快充的體驗是會持續下降的。能夠穩定的解決最最基本的充電體驗,是銷量核心的基礎。最基本的一日三餐的競爭其實就已分出勝負了,產品好和服務好就是加分項?!?/p>
的確,反觀當下的蔚來,無疑就是很好的論據。尤其是隨著其第1300座換電站的即將落成,位于補能層面的優勢還在變得愈發明顯。
并且剛剛結束的NIO Day 2022上,這家新勢力造車也將截至明年年底累計落成的換電站數量,提升到了1700座。
目的,非常直接,不斷鞏固自身的“護城河”。
相比之下,同樣就在本周,另一家炙手可熱的“明星新能源車企”特斯拉,正式官宣其位于中國大陸的第10000個超充樁,在上海東方明珠超級充電站落成。
至此,特斯拉已經在中國大陸建成縱越南北、橫跨東西的完善充電網絡,更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多個城市構建起“15分鐘生活圈”。
進一步了解后得知,特斯拉自2014年在上海建成第一座超級充電站為序幕,2016年在北京落成中國大陸第100座超級充電站。
之后幾年間經過不斷努力,已在中國大陸建設開放超過1500座超級充電站,10000個超級充電樁,搭配超過700多座目的地充電站、1900多個目的地充電樁。
就某種程度來說,與蔚來一樣,特斯拉補能層面的優勢也擺在那里。而在它的身后,類似小鵬、哪吒、極氪,包括大眾、通用,都在不遺余力的選擇自建充電網絡。
望向更深層次,還是沒有誰想在搶占先機的過程中就此掉隊。畢竟,在許多潛客心中,想要購買的品牌究竟有沒有專屬的補能體驗,已經成為左右其是否下定很關鍵的指標。
想象兩個場景,如果你入手了一輛三四十萬的智能電動車,卻每次都需要去公共第三方超充站和許多社會運營車輛“搶資源”;反之,可以去車企自建的設施上專屬補能,哪一種體驗更好無疑高下立判。
綜上,還是那個觀點:有些“鴻溝”已經形成,不是想追就能追的。
2
何時才能等來“拐點”?
“冬天了,自己不筑巢真的能行嗎?當下伴隨新能源市場的終端競爭更加激烈,不選擇自建充電網絡,沒有相應的布局,就要吃虧。那些永遠寄希望于別人,選擇不做能源服務的車企,就是機會主義者?!?/p>
這樣一段十分有趣的觀點,來自于一年多前的蔚來汽車總裁秦力洪。彼時,在他看來,想要在電動化這條全新賽道上真的有所作為,自建補能體系永遠是無法繞過的一道“門檻”。
只不過,對于更多沒有做出類似選擇的新能源車企,如果站在每一家的角度去考慮問題,相信上述道理并不難理解,但是受限于多維度的阻礙,就是很難下定決心做出決定。
況且,它們也在賭,賭后續中國新能源市場公共充電網絡的建設速度,愈發能夠滿足用戶的需求,可就目前的真實情況,好似遠遠沒有達到預期。
雖然僅從中國充電聯盟公布的最新數據來看,過去的11月公共充電樁新增5.1萬臺,同比上升58.6%。
截至2022年11月,聯盟內成員單位總計上報公共充電樁173.1萬臺,其中直流充電樁73.2萬臺、交流充電樁99.9萬臺。
其中,廣東、江蘇、浙江、上海、北京、湖北、山東、安徽、河南、福建地區,建設的公共充電樁占比達71.4%。
但想要實現真正的從量到質的蛻變,需要克服的挑戰儼然還有許多。
“在建設充電樁時,很多企業考慮的不是把樁建到最需要的地方,而是先把樁建起來再說。趕著財政補貼的窗口,只要建一個充電樁就可以拿到一個充電樁的補貼,至于建在哪里、效益如何反倒成了其次?!?/p>
其實,為了快速占領市場,很多第三方充電樁公司入局時,并未過多考慮用戶的需求,而是選擇外放形投放。頗為諷刺的是,我國充電樁保有量位居世界第一,但截至目前公共充電樁的使用率卻不高。
并且,很多時候,很多地方,專用充電車位只能淪為燃油車停車場。另外,公用充電樁的使用體驗參差不齊,也是不得不面對的痛點。
只要前往很多三、四線城市便會發現,因為長期缺乏維保,補能效率與質量很難得到良好保障,甚至會造成充電車輛的損壞。
總之,充電樁總量的激增,伴隨的依然是各種各樣的亂象。毫無疑問,野蠻生長的“弊端”正在顯現。
接下來,怎樣將公共補能網絡的建設,趨于理性化、合理化,將會是擺在整個行業面前,最為急迫的任務。
至于本段開篇提及的那些不選擇自建的新能源車企,何時才能等來所謂的“拐點”?此刻依然無法給出一個篤定的答案。
不過,能夠知曉的是,明年關于補能體驗的差距,還會越拉越大。
責任編輯: